首页 >四季养生
今日六月廿七不一般,今年的夏季不一样,牢记”5要3不要”
七月的天,闷热得像晒化了的麦田,蝉声在林荫里连成片。今日正是六月廿七,润六月的火把节顶着盛夏的余威正徐徐谢幕,入伏的第一天,也为即将到来的大暑铺垫开一条热浪涌动的路。这样的日子,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是夏天最有仪式感、最有烟火气的一幕。多年难得一见的润六月更是给老日子的节奏添了几分新鲜和厚重,将家族老少、邻里乡亲都聚拢到烟火与欢笑之间。
大地上的农事暂停了片刻,老家街头巷尾都弥漫着柴火与草木的香气。纳西族的朋友们,这些天家门口高高矗起粗壮的大火把,夜幕一降临,青年男女便点燃手中绵长的火把,在田埂小径间来回穿梭,把星光与火光撒了一地。火把节在丽江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承载着千年的守望、善意与希望——就像村口那支夜不灭的火把,既照亮了夜归的路,也温暖了归家的心。
今年的夏天可不一般,古老传统与时令禁忌巧妙交织,多少关于生活的智慧都藏在这些“要与不要”里。眼下入伏的头一天,正是转运纳福、养身养心的关键门槛。今天,不妨一起围炉夜话,说说六月廿七的文化奥妙,也叨叨那些父辈口口相传的“五要三不要”,让这份旧时光变成我们守护家人、丰润生活的独门小诀。
纳西火把节:三夜不熄的光与传说
火把节之于纳西人,像端午节之于汉族,是年中最热闹、最庄重的集体欢腾。孩子们最盼的就是这几天:家家门外的大火把,形似巨柱,熊熊燃烧三夜。夜深时分,寨里青年们披星戴月,手举更细长的小火把,在田野间歌舞游走,笑语和歌声一直飘到远山之外。不仅是为了驱赶昆虫、保佑丰收,这火光还是古老记忆的符号。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纳西族人自己说:“天上的玉皇大帝,因妒人间美好,差红面天神焚烧大地。那红面天神心善,谎称已烧净了人间。玉皇后还是不放心,三夜密查,终于被点燃的人间火把‘蒙混’过去。自此,火把节成了保护家园的节日,也是勇善传承的象征。”掌火天神的故事被一代代注进纳西人的血脉,三夜不灭的火把,是对善恶分明、仁慈大义的最高礼赞。
节日里的纳西妇女,多半身披“星月羊皮”,那其实是一件极富象征意味的披肩:黑色羊皮衬底,上缀北斗七星的彩绣圆盘,缨带似雪,既是农耕与星辰的崇拜,也是勤劳与美德的写照。有人说那羊皮的形制,既像流星,也像青蛙眼睛,是土地与生机的结合。女人们在火把下穿行,不仅守着柴米油盐,更守着村落的平安与丰饶。
与火把节一起走进盛夏的,还有中国人独特的“入伏”仪式。古书里说:“夏至三庚便入伏”,意为夏至后数第三个庚日,正式进入一年中最闷热、潮湿、考验人心与身体的三伏天。这一入伏,酷热“卷土重来”:地气弥漫,热浪扑面。诗人杨万里写:“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话虽入伏,生活自有清凉、欢腾的妙处。
盘点盛夏美食:三五道菜,吃出节气里的烟火气
人间至味,往往就藏在节日的饭桌上。不管是火把节的守夜,还是入伏的养心,中国人的日子都离不开那一桌子“应时而食”的讲究。
一、烧洋芋(烤土豆)
这道小吃,是火把节的常客。纳西族孩子一手一串,把火上烤得外焦里糯。乡村的夜晚,大家围着火堆,把刚挖出来的小洋芋洗净、包泥,直接丢进火堆里,烧得皮裂开时蘸点盐吃,那种炭火香混着土豆甜,别处绝对尝不到。简单做法:小土豆带皮洗净,一层锡纸包住,扔进烤箱或明火烤十五分钟,揭皮趁热蘸盐花吃。外酥内糯,每一口都藏着泥土的甘甜。
二、腊排骨煮土豆
这是丽江传统家宴少不了的一道。腊排骨咸香,遇到清甜的土豆,汤头温暖顺口,最能做成年人与孩子的下饭菜。家常做法:腊排骨1000克洗净、冷水浸泡数小时去盐分,土豆切滚刀块同炖,汤沸转小火慢煮40分钟,加生姜、葱段,最后撒把香菜。端上桌时,香气扑鼻,邻居都能闻见。
三、蒜香凉拌豇豆
入伏之后,凉菜上桌最多。豇豆富有嚼劲,搭配蒜泥、生抽、香油,拌一拌,最适合取个清热顺口的“开场”。做法特别简单:豇豆洗净切段,沸水烫熟过凉,蒜泥加生抽、香油调味,拌匀即可。脆嫩又爽口,适合怕热又想开胃的人。
四、青稞粑粑
纳西族传统食物,用青稞面加水和成面团,小火烙至两面金黄。外脆里软,齿间有谷物清香,是火把节走夜路时不可或缺的干粮。做法略带手感,家里有平底锅就能试。青稞粉、温水和面,撮成小圆坯,小火烙三五分钟两面皆熟,抹点蜂蜜或盐巴,别有一番风味。
五、绿豆凉粉
入伏不可少,豆香和微凉融在一起。用绿豆淀粉和水调成糊,小火慢熬到透明,倒模冷却切条,淋上酱油、醋、蒜泥及少量辣椒油。咸鲜清凉,最适合盛夏开胃。
五要三不要:顺节气过日子的祖传笃定
“入伏头一天,火把扫归年”。父辈口中的“要与不要”,不是多余的规矩,而是真切的过日子智慧。想要暑天清平,身心安稳,这些要点不能不记在心头。
五要:夏日顺心的五件事
一要早睡早起。黎明来得早,暑气也早上身。趁天未大热,把清晨的好光景用来锻炼、整理家园,很是宜人。
二要轻淡饮食。入伏胃口差,菜肴宜清爽,少油腻。多蔬果、多汤水,既消暑也养人。比如凉拌豇豆、绿豆凉粉,都是顺时又顺口的好选择。
三要勤于沐浴。火把节后,汗湿连连,纳西族人常在晚间用清水洗浴,既清洁皮肤,也去暑去乏,身心舒畅。
四要参与节日活动。火把节的火光,入伏的清早,全家人一起围坐、谈天,是夏天最美的仪式。多与亲友交流,逛逛夜市,看一场火把歌舞,心情自然开阔。
五要防晒与纳凉。火把虽暖,外出时仍要避开正午烈阳。老式纳西庭院里,葡萄藤下垂,屋檐挡日,是古人智慧纳凉的方法。不妨在自家阳台种些绿植,制个小阴棚,学会借自然省力降温。
三不要:炎夏里的避忌守则
一不要贪食冷饮。入伏湿热,很多人想豪饮冰水,其实反添体内燥热。不妨喝些温茶、绿豆汤,既解渴又顺气。
二不要熬夜劳累。火把虽亮,夜深莫恋热闹。成年人该记得:有节度的作息,才能守住身心安然。火把节虽喜乐,舞火把到十点也该歇息,让身心有个过渡。
三不要口舌生非。火把节是团结友爱的象征,入伏后更忌口舌是非,尤其要避“无事生非、挑剔他人”。祖先口传:“大暑不斗气,岁岁得安宁。”其实是教我们在火热中学会冷静和宽容,一家人和睦共处,日子才有盼头。
家长里短,是非曲直,这三不要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更是一种顺从天时、珍惜生活的姿态。小时候,村口的爷爷总说:“人间烦热,心里别热。”这话至今听来,仍如头上那颗繁星,指引着安稳的归途。
夏天的夜,总有一场火光分外明亮,也总有那些被传统温柔守护的人。火把节的三夜未熄,是纳西族千百年来善良陪伴勇敢的印记;入伏的“要与不要”,也是中国人安顿盛夏、传递温情的重要仪式。祖辈留下的生活经,不张扬、不复杂,只在三餐一宿、勤俭温顺里静静落地生根。纳西火把节进了丽江非遗名录,其实也意味着我们有责任让这些美好继续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