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今日入伏,为啥要吃饺子?还有这些老传统你都知道多少?


俗话说,“入伏不坐车,火车都能烫着屁股”。这话虽夸张,却真真切切展现了伏天的威力。三伏天为啥叫“伏”?字面上是“伏藏”的意思,是阴气被阳气压着,只能暂时潜伏地下。自夏至起,地面吸热远超散热,酷暑袭人。古人不靠空调,也会用自己的办法顺应天时。到了头伏这天,不光农事讲究,连饮食和作息都跟平时不一样。

头伏的认定,是按照“夏至三庚数头伏”来的。干支纪日中,每隔十天出现一个“庚日”。夏至后头三个“庚日”,便是头伏,随后是中伏、末伏。今年入伏算是偏晚,和大暑只差一天。这也意味着,热得更厉害,闷湿更长时间。

历史上一到伏天,百姓要“伏闭门,止行及田作者”,汉代文献里甚至规定头伏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关门谢客,用以避邪与保安。唐宋时更将“伏日食汤饼”(其实就是热汤面、煮面条一类),列入重要节令活动。清人王士祯诗里有句“伏日烹羊且进酒,窗前细雨湿胡床”。其实在三伏天,人们总是不约而同放慢脚步,收起锋芒,把一切交还给自然的节奏。“伏天闭门,一夏无恙”成了不少人家的家训。

鲜为人知的典故还有不少。北魏时期,农谚讲究“头伏萝卜二伏菜”。意思是此时下种事半功倍。至今乡下还有“伏天种荞麦,收成丰裕又省心”。还有,从汉到唐朝,伏日都有“避鬼”民俗,这与酷暑生蝇虫、疫病多有关,人们希望头伏能“压邪除病”,与冬至的驱寒呼应。

伏天食俗大盘点——饺子为何独树一帜?

“头伏吃饺子”,这话搁老北京、东北、山东、河南都灵。其实若问全国,面食类、汤类、肉类都有各地讲究,但头伏饺子的名气最大。为啥?我理解,是因为饺子的“包裹”,带着一种五谷丰登、四海承平的小心愿。

一,饺子——包裹一夏愿景

入伏吃饺子,在北方几成铁律。饺子形如元宝,象征包住福气、财气,把夏天的困苦和疲乏也一起包进去,搅和点葱姜,蘸一口醋,爽口提神。寓意旧疾随饺子下肚,焕新一夏的身体和心气。家常做法很简单:鲜肉馅、韭菜鸡蛋或者三鲜口味,兑点凉水和面,面团柔软分剂,擀皮包馅,一搓一捏间,都是家的柔情与人间智慧。煮饺子时注意三开三点水,防破皮。蘸醋蒜汁,热气腾腾。

二,面条——绵延不断的团圆

头伏也有“吃面迎伏”的说法,寓意“细水长流”,日子像面条一样顺顺长长。出锅一碗,配几根青菜、两片西红柿,淋上一点香油或者辣子,既清爽又解乏。无论南北,一碗热汤面总让人有“踏实感”。

家常西红柿鸡蛋汤面做法:面条适量、鸡蛋两个、西红柿一个。鸡蛋打散炒香,西红柿去皮切块炒软,倒水煮沸,下入面条,煮熟加盐调味。撒点葱花,就是最朴素也最有味道的头伏面。

三,鸡蛋、烙饼——圆满新意

民俗讲究“头伏搅鸡蛋、摊饼保安康”。鸡蛋寓团圆,摊成金黄蛋饼,切丝拌面,孩子端着吃,总觉得幸福简单。烙饼则象征圆满,家里有条件的还会包菜盒子、做葱油饼,为新一轮忙碌添些底气。

简明食谱:鸡蛋两个打散,加面粉适量、一点清水搅匀,平底锅小火煎成两面金黄即成。喜欢咸口可撒葱末和少许盐,甜口点心得撒点白糖。

四,伏羊肉(或伏羊汤)

在山东、陕西一些地区,头伏还有“喝伏羊汤”的老传统。羊肉驱寒祛湿、补充体力,正适合农忙劳作后补一补。做法往往是羊骨头、白萝卜同炖,煮出一锅奶白清香的羊汤,撒点香菜末,汤鲜味美,喝着坦荡。

五,绿豆汤、冬瓜汤——夏季救星

这两样东西在入伏天全国通用。绿豆泡水煮开、下冰糖,晾凉喝,清爽无负担。冬瓜切片炖瘦肉或者海米,汤水浓淡适宜,顺口又解暑。

三伏民俗宜忌,生活智慧藏其中

头伏这天,老人总爱念叨三句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天三不做,凉水不要贪,午觉别省,太阳别莽撞。”这些都是从生活里生出的道理。

三吃——顺气安神,借食寓意

头伏饺子,抚慰劳作一夏的辛苦;新面新蛋,图一份生活连绵不断;瓜豆蔬菜,顺应节气,补充流汗消耗。

两不做——严守伏天智慧

一个是不在烈日下做重活。头伏阳气最盛,过劳易伤身。无论农村还是城市,这一天能静就静,能缓则缓。

二是不贪冰冷。虽说一暑解千愁,但从锅头到碗头,热食进肚才最养人。头伏宜饭宜汤,少量多餐,不要贪图一时清凉——“伏天一口凉,冷到来年忙”,老人常这么唠叨。

一传家——家庭重温的仪式感

头伏不只是吃,更是一年中一家人“坐下来”的好时机。老少围在餐桌,哪怕外面滚烫如蒸锅,家里人说笑着包饺子、摊饼,互相夹菜端碗,这种温情抵得过三伏炎热。传家就是靠着这些一代又一代的小习惯,传下去的。

中国人的夏天,无数家庭就是这样被头伏一桌饭、三两菜,细火慢炖地连在一起。

三伏天的热,有点像人生里的坎坎坷坷。那些看似麻烦的老传统,其实像一根隐形的丝线,把家人拴在一起,把心事熨得服服帖帖。人总归是要顺着天时过日子的,饺子也好、汤面也好、绿豆汤也罢,都不过是把生活打理得更温柔、更有仪式感。

“与其说饺子是给身体补能量,不如说它包裹着一份稳稳的踏实和对生活的热爱。”头伏吃饺子,是一首写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小诗。

/ 下一篇文章: /

今日六月廿六入伏,跟往年不同,要注意四个要点,健康进酷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