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闰六月十七:清补顺时,在夏末秋初养出安稳气


        公历 2025 年 8 月 10 日,农历闰六月十七,立秋已过四天。院外蝉鸣尚存余韵,树荫里的风却悄悄钻进衣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凉 —— 夏与秋仿佛正并肩走在村口的土路上,一个还拎着盛暑的葫芦瓢,一个已携着秋收的稻谷香。闰月的日子,老辈人说 “是上天多给的福气”,这 “多出来的光景”,原是要用来顺着节令补养身心,让我们在酷热未散、凉意渐起时,吃得得宜、过得安稳。

一、闰月的智慧:给时光加一段缓冲

        闰六月并不常见。农历依月亮圆缺计时,一年比太阳年短,古人便设 “置闰” 调和四时,让季节与月份不致错位。落在六月的闰月,恰成了夏秋之间的缓冲带 —— 苏北称其 “福月”,长辈多置粮油,盼 “家底随日子丰盈”;闽南有 “闰月串门” 的习俗,互送瓜果分甘,让情谊也跟着 “丰熟”。唐人元稹写 “立秋日凉风有信,暑犹恋于长空”,道尽此时的调性:凉与热交错,急不得,也慢不得。

 

        童年记忆里,闰月的傍晚总跟着爷爷去地头摘玉米、掐丝瓜,奶奶支起柴火炉蒸煮,锅盖掀开时的热气,像长空里铺开的温柔云絮。如今才懂,那一桌饭不只是果腹,更是让身心在季节交替时 “软着陆” 的智慧 —— 就像老辈人既不急于披长衫,也不忙着收蒲扇,一切顺其自然,方是对时节最好的回应。

二、四样清补食材:顺时应景的家常味

        时令之补,贵在 “顺势”,不浮不躁。眼下这四样食材,藏着夏末秋初的温润,做法简单,却最合闰六月十七的清补心意。

丝瓜:藤蔓里的水润生机

        丝瓜翠绿如碧,寓意 “藤蔓相连,生机绵延”,入口滑嫩,带着夏末最后一波水润。家常做法极简单:切块后爆香蒜末,大火快炒至翠绿软滑,加少许盐提味;或加虾皮同炒,海鲜的鲜与丝瓜的甜交融,清爽不腻。中医说丝瓜 “清热化痰,凉血解毒”,对付暑热余火最相宜,炒得快、吃得鲜,像把夏末的露水锁进了菜里。

黄豆:饱满中的踏实底气

        黄豆颗粒圆实,寓意 “丰收圆满”,煮熟后豆香醇厚,是藏在寻常里的补养。提前泡透的黄豆,与小排同炖至软烂,撒把葱花,肉香裹着豆香,一口汤暖到心口。黄豆富含植物蛋白和膳食纤维,能补夏天耗损的元气,却不似肥肉厚重,正合 “清补” 之道。老话说 “闰月吃豆,日子扎实”,原是这朴实食材里,藏着安稳度日的底气。

莲子:清苦后的宁神甜

        莲子去芯后洁白温润,寓意 “清心宁神,家宅安宁”,芯虽苦,却恰是清热的良药。加百合、红枣小火慢煮成甜汤,热饮温润养脾,凉饮清爽解腻。莲子 “养心安神”,百合 “润肺止咳”,初秋喝这样一碗,像给烦躁的心浇了点凉泉,连呼吸都变得舒缓。不必加太多糖,食材本真的甜,已足够抚慰夏末的倦怠。

玉米:金玉里的丰收盼头

        玉米黄如金、粒如玉,寓意 “金玉满仓”,甜糯的口感老少都爱。鲜玉米蒸熟撒细盐,原味最是清甜;或剥粒与胡萝卜丁、黄瓜丁快炒,色彩明艳如秋景,滋味脆嫩爽口。玉米富含膳食纤维,能促消化、润肠道,立秋后吃些,像给肠胃 “松松土”,好迎接秋收的丰盛。啃着蒸玉米时的满足,是对 “丰收” 最直白的期待。

三、民俗宜忌:藏在日常里的养生经

3 宜做:顺天时,安身心

  • 宜早睡早起:清晨已有凉意,此时起身散步,呼吸清新空气,肺叶舒展,精神自会爽利。古人说 “秋宜早卧早起”,闰月里更该抓住这 “晨凉之气”。
  • 宜添晚茶:饭后泡壶淡茶或菊花茶,就着夜风与家人闲话,茶的温润能解饭菜腻,聊天的惬意更能安人心。不贪浓酽,淡茶一盏,恰是 “润而不燥” 的分寸。
  • 宜整理储藏:收拾粮坛、翻晒被褥,既是为秋收做准备,也是借劳作活动筋骨。让居所跟着季节 “清爽起来”,心也会跟着敞亮。

2 不取:知节制,护元气

  • 不贪冷饮:暑热虽未全退,但地底凉气已生,冰饮下肚易伤脾胃。不如喝杯温凉的绿豆汤,解暑又不伤元气,这是 “不与天争” 的智慧。
  • 不劳作过度:闰月本是缓冲期,农事家务都该留有余地,别把力气耗尽。就像庄稼要歇茬,人也要匀些精神给秋收,张弛有度方能长久。

        闰六月十七,原是四季递嬗的温柔过渡,像老天给日子加了段慢镜头。用丝瓜的绿、玉米的黄、莲子的润、黄豆的实,把夏的热情与秋的沉静铺在餐桌上,家人在一箸一盏间,便能品出岁月的厚道。正如老话所说:“会顺季节过的人,岁月也会顺着你走。” 在这样的日子里,好好吃饭,踏实生活,便是对这份 “闰月福气” 最好的回应。
/ 下一篇文章: /

闰六月十七:借家常软嫩味,养一份岁月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