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六月十六:清补之间,接住夏秋交替的温柔
2025-08-12 12:40:55
公历 2025 年 8 月 9 日,农历闰六月十六,立秋已过三天。太阳斜照时,地面热浪依旧翻滚,可清晨推窗那一缕轻凉,却让人心里微微一颤 —— 夏还未走远,秋已悄悄递来信号。老一辈说 “十六宜清补”,这简单的五个字,藏着顺应节气的生活智慧:清,是卸去盛夏的燥火;补,是为秋收积攒力气。在这闰六月的特殊年份,日子仿佛被拉长了些,正好让我们在厨房的烟火里,慢慢接住季节的交接。

农历六月十六虽非传统大节,却像个贴心的 “季节小吏”,紧贴着立秋提醒人们调整节奏。古时农耕社会,节气与饮食、休憩息息相关,“十六宜清补” 便源于此:夏末炎热耗人元气,需用平和滋味调养;秋收将至耗费体力,又不能虚耗身子。宋代《荆楚岁时记》里 “秋初去暑,宜食果蔬禽羹” 的记载,正与这俗句意思相通。
江浙一带的主妇会为收早稻的家人熬清爽汤羹,关中地区用鸡鸭配时令瓜豆炖汤,寓意 “鸡鸣启秋,鸭戏水凉”。甚至偏僻山村还有 “洗谷水” 的习俗,村民聚在溪边淘洗早收的谷子,边劳作边闲话,把节令过成了热闹的集会。这些习俗都在说一个理:清补不是刻意讲究,而是让身体跟着天地的节奏,不慌不忙地过渡。
闰六月十六的餐桌,该像初秋的天气,既有夏的清爽,又藏着秋的温润。这四道菜,正是 “清补” 二字的生动诠释。
老鸭性温不燥,冬瓜清润爽口,天生一对好搭档。老鸭剁块焯水去血沫,加清水、姜片小火炖 1 小时,再下冬瓜煮至透明,加盐和胡椒粉调味。汤色清亮如溪,喝一口,鸭肉的香混着冬瓜的甜,从喉咙润到胃里。尤其适合夜里饮用,仿佛把白日的 “秋老虎” 都浇成了清凉的露,这便是 “清补” 的妙处 —— 补而不腻,清而不寒。

荷叶带着荷塘的清冽,排骨藏着肉的丰美,蒸出来的味道像夏末秋初的风,层次分明。小排用酱油、料酒腌半小时,铺在泡软的荷叶上,加姜片入锅蒸 40 分钟。揭开锅盖的瞬间,荷香混着肉香扑面而来,排骨吸足了荷叶的凉气,鲜嫩却不燥,仿佛把将尽的夏日滋味,温柔地锁进了肉里。这样的蒸制做法,少油少盐,既保留营养,又不失鲜美,恰合 “清补” 的含蓄。
扁豆脆嫩得能掐出水,鲜虾甜得带着海洋的鲜,二者同炒,像把夏秋的鲜亮都炒进了盘里。虾仁去壳开背,扁豆择洗干净,姜丝爆香后先炒扁豆,再放虾仁同炒至变色,加盐调味即可。粉嫩的虾仁配翠绿的扁豆,看着就清爽,吃起来更是脆嫩鲜甜。扁豆健脾利湿,虾仁补蛋白,不张扬的营养,却悄悄给身体充了电,为秋收积攒活力。
山药细腻如脂,玉米甜得纯粹,排骨香得醇厚,这道汤是给肠胃的 “温柔拥抱”。排骨焯水后与玉米、生姜同炖 1 小时,待汤色乳白,再下山药煮软,加盐调味。汤里既有玉米的清甜,又有排骨的香浓,山药的绵软让整碗汤更显温润。立秋后喝这样一碗,暖意从胃里散开,却无燥热感,像给身体裹了层薄毯,正好抵御夜里渐起的凉风。
立秋之后,日头渐短,影子渐长,空气里已飘着淡淡的谷香。闰六月十六就站在这季节的沟壑间,既留着夏日的热烈,又酝酿着秋日的深沉。厨房是面镜子,碗筷间的色香味,照见的正是人们顺应时令的智慧。
“清” 不是清汤寡水,是拨开浮热后的舒适;“补” 不是大鱼大肉的堆砌,是收进大自然的馈赠,补足前行的力气。就像今天的这碗汤、那口饭,清爽里带着温暖,恰如时间在心头留下的柔光。

闰六月十六的意义,或许就在这里 —— 让我们在清补之间,学会与时节温柔相待,不急于告别夏,也不慌张迎接秋,只在一餐一饭里,把日子过得像初秋的风,不疾不徐,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