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暖身润肺汤:板栗雪梨山药煲,三步炖出润喉暖身的季节滋味
2025-08-27 11:50:25
秋风刚起,喉咙就先闹起了小情绪 —— 干痒得像有小蚂蚁在爬,手脚也总透着股凉意,裹紧外套都暖不热。这时若能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从舌尖暖到胃里,再顺着血脉传到指尖,别提多舒服了。这碗汤不用昂贵的参茸,只用当季的板栗、雪梨和山药,煲煮后满是秋日的清甜,不仅能赶走寒意,还能给干燥的皮肤 “补水”,连中医世家的老邻居尝过,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这锅汤的妙处,全在三种当季食材里,每一样都像为秋天量身定制的 “养生钥匙”:
去年寒露,看见菜场大妈往汤里丢生板栗,我还以为是 “黑暗料理”,结果喝第一口就被征服 —— 绵密的板栗在汤里炖得粉糯,咬下去带着淡淡的奶香和清甜,咽下去后,暖意从胃里慢慢散开,连指尖都跟着变热。后来才知道,板栗里的淀粉在炖煮时会转化成温和的糖分,不用额外加糖,汤里就带着自然的甜,像给身体装了台 “小火炉”,手脚冰凉的日子喝一碗,浑身都舒畅。
老中医常说秋天要 “朝盐水晚蜜汤”,但把雪梨连皮放进汤里,润燥效果更妙。选个饱满的雪梨,不去皮(果皮里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挖掉中间的籽,和其他食材一起炖,煮到梨肉半透明,像海绵一样吸满了汤的香气。有次我咳嗽得厉害,喉咙痒得睡不着,连喝三天雪梨汤,第二天醒来,喉咙的不适感就减轻了,嚼着炖软的梨肉,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像给喉咙做了场温柔的 SPA。
市场里卖山药的大爷总念叨 “一根山药三味药”,尤其是铁棍山药,炖在汤里能让汤色变得浓稠滑口。我最爱把山药和排骨一起煲,山药吸满了排骨的鲜,又保留着自身的粉糯,吃起来绵密不腻。最神奇的是,喝完汤第二天,脸色会透着淡淡的红润,不像化妆的假白,而是从里到外的好气色,比敷十张面膜还管用,连妈妈都跟着我一起煲这道汤。
这锅汤做法简单,不用复杂的调料,掌握三个步骤,新手也能炖出醇厚鲜美的滋味:
- 板栗:选手掌能握住的中等个头,外壳光滑、没有虫眼的,这种板栗果肉饱满,炖出来不涩;太小的果肉少,太大的可能煮不烂。
- 雪梨:选底部凹陷深、果皮发黄的,这种雪梨成熟度高,甜度足;避免买表皮泛青、底部平的,口感会偏酸。有次我贪便宜买了泡过药水的雪梨,炖出来的汤带着苦味,从此只敢在相熟的摊位买。
- 山药:优先选铁棍山药,须毛多、表皮有铁锈色斑点的最好,这种山药粉糯,炖出来能出 “胶”;普通菜山药口感偏脆,更适合清炒。
- 板栗用剪刀在外壳划个十字口,煮的时候更容易去皮;
- 雪梨不去皮(保留营养),但要挖掉中间的籽(避免苦涩);
- 山药一定要戴手套削皮!黏液沾到皮肤会发痒,我第一次没戴手套,痒得差点把手臂挠破皮,后来每次处理都记得戴手套。
先把排骨焯水去血沫(没有排骨也可以用瘦肉,或做成素汤),放进砂锅加足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 40 分钟;接着放入处理好的板栗、雪梨和山药,继续小火炖 20 分钟;最后撒一把枸杞,焖 10 分钟就能出锅。我试过用高压锅速成,汤是快了,但少了慢炖出来的醇厚感,食材的香味也没完全释放,还是砂锅慢炖最香。
这锅汤不仅好喝,汤渣和汤底还能 “变身”,一点不浪费:
捞出的排骨蘸点生抽,就是一道简单的酱排骨;板栗捞出来压成泥,加少许黄油和糖,能做成栗子蛋糕或栗子泥,抹面包吃特别香;雪梨切片后拌点蜂蜜,就是一道清爽的甜品,孩子都爱抢着吃。有次我把汤里的食材捞出来摆盘,撒点葱花,朋友还以为是道新式凉菜,尝了才知道是汤渣,连连夸 “会过日子”。
剩下的汤底别倒掉,第二天加把大米煮粥,就是养生的板栗雪梨粥;下面条时用它当高汤,面条都变得更鲜;我女儿最爱用这个汤底煮小馄饨,说 “比外面早餐店的馄饨汤鲜十倍”,连吃都吃不够。
根据深秋的变化,还能调整食材:初秋加一把百合,润燥效果更好;深秋天气更凉,放两颗去核红枣,能补气血;霜降后添两片陈皮,理气又解腻。最让我惊艳的是加一小把南杏仁,炖出来的汤会带着淡淡的坚果香,口感更丰富,连不爱喝汤的老公都多喝了两碗。
煲这道汤时,我踩过不少坑,现在分享给大家,少走弯路:
- 别把所有食材一起下锅!排骨要先炖 40 分钟,再放板栗、雪梨和山药,不然雪梨会炖成渣,山药也会煮得太烂。
- 板栗别放太多!一人份 5 颗刚好,放多了汤会甜得像糖水,掩盖了其他食材的香味。
- 别迷信 “煲越久越好”!炖 90 分钟是黄金时间,既能让食材出味,又不会让汤变得浑浊,营养也不会流失。至于 “汤嘌呤高” 的说法,适量喝根本没问题,尤其是搭配了雪梨、山药这些低嘌呤食材,不用太担心。

秋日的午后或傍晚,炖上这么一锅汤,看着板栗在汤里翻滚,雪梨慢慢变得透明,山药释放出绵密的口感,满屋都是温暖的香气。喝一口,暖意从喉咙滑到胃里,再传到四肢,干燥和寒意都悄悄散去。这碗汤没有复杂的技巧,只有当季食材的本味,却藏着最踏实的秋日养生智慧。趁着板栗、雪梨、山药正新鲜,赶紧试试吧,让这碗暖汤,陪你舒服度过这个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