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这些部位和问题都能发现
1. 食管:连接口腔与胃的“通道”
食管是食物进入胃的必经之路,胃镜能清晰显示食管黏膜的状态:是否有充血、水肿(食管炎),是否存在反流性损伤(如糜烂、溃疡),是否有异常凸起(如食管息肉、平滑肌瘤),或黏膜颜色改变(如 Barrett 食管,一种癌前病变)。尤其对早期食管癌(黏膜层的微小病变),胃镜能发现肉眼难以察觉的异常,这是其他检查(如钡餐)难以做到的。
2. 胃:检查的“核心区域”
胃分为贲门(入口)、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幽门(出口)等部分,胃镜能逐一看过:
– 黏膜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急慢性胃炎的典型表现);
– 是否有溃疡(圆形或椭圆形的黏膜缺损,需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
– 是否有息肉(黏膜凸起的隆起,可观察大小、形态,判断是否有癌变倾向);
– 胃壁是否有异常增厚、僵硬(提示可能存在肿瘤);
– 幽门功能是否正常(是否松弛导致胆汁反流)。
对胃溃疡,胃镜还能观察溃疡的大小、深度、周围黏膜状态,甚至取组织活检判断是否癌变。
3. 十二指肠:胃下方的“小肠道”
胃镜会进入十二指肠的球部(与幽门连接的部分)和降部,检查是否有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球部,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的黏膜缺损)、息肉,或因胰腺、胆道问题导致的十二指肠黏膜异常(如壶腹部病变)。
胃镜检查
胃镜能发现哪些疾病?从常见病到早期癌都不放过
胃镜不仅能“看”,还能通过活检、染色等技术明确病变性质,可发现的疾病包括:
1. 炎症性疾病
– 急慢性胃炎(萎缩性、非萎缩性、糜烂性等),能判断炎症的范围和程度;
– 食管炎(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可评估食管黏膜损伤的级别);
– 十二指肠炎(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
2. 溃疡性疾病
–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明确溃疡的位置、大小、数量,以及是否有出血、穿孔风险;
– 特殊类型溃疡(如应激性溃疡、药物性溃疡),帮助追溯病因(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3. 肿瘤性病变
– 息肉(胃息肉、食管息肉),可观察形态(是否带蒂、表面是否光滑),并通过活检判断是否为腺瘤性息肉(癌前病变);
– 早期癌(食管早癌、胃早癌),通过高清内镜能发现黏膜颜色、形态的细微变化(如发红、凹陷、粗糙),再结合活检明确诊断,为早诊早治争取时间;
– 进展期癌(食管癌、胃癌),判断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及是否侵犯周围组织。
4. 其他异常
– 食管静脉曲张(常见于肝硬化患者,胃镜可评估曲张程度和出血风险);
– 胃黏膜脱垂(胃黏膜进入幽门管);
– 异物(如误吞的鱼刺、硬币等,胃镜可同时取出);
– 幽门螺杆菌感染(通过活检组织做病理检查或快速尿素酶试验确认)。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时,还能做这些“额外操作”
现代胃镜已不仅是“检查工具”,还能在检查中进行微创治疗,避免开腹手术:
– 活检:发现可疑病变时,用活检钳取少量组织送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如炎症、癌前病变、癌症);
– 息肉切除:对直径较小的息肉,可直接在胃镜下用圈套器切除,避免癌变;
– 止血:对溃疡出血、血管破裂出血,可通过电凝、注射药物、放置止血夹等方式止血;
– 扩张或支架:对食管狭窄(如术后瘢痕、肿瘤压迫),可通过球囊扩张或放置支架改善吞咽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