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今日六月廿八大暑节气,老传统:”大暑三宝”要吃全


门口的蝉鸣一声比一声高,老槐树下蒲扇摇得人心也燥了起来。此时中国农历,正是六月廿八。今年这个大暑特别有分量——不仅是一年里名正言顺的极热之时,还是入伏后的第二天,暑气和伏天打了个正着。

有人说,大暑是“火烤炙地”,是夏天的终极考验。可在我看来,大暑还是烟火气最盛、生活最鲜活的节气。家家户户巧思不断,各地食俗奇妙,既有降暑的小巧门道,也有安身立命的民间智慧。大暑,是一年中最火热的时节,也是最有“人情味儿”的时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围坐在这满是阳光的屋檐下,聊聊大暑的“三宝”与讲究,在这热浪滚滚的夏日里,找到属于中国人的从容与淡定。

就像一场盛夏的热风,吹过田野、炊烟、老宅门槛,大暑古来有讲究。老一辈说得好:“热不过三伏,苦不过大暑”。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大暑这一天,向来有自己的过法。古人把“顺天时、应地气”当作每日的必修课——不是机械按部就班,而是真正地把节气活在了锅碗瓢盆、人情世故里。

宋代诗人杨万里有首诗这样写:“大暑炎蒸正酷烈,昏鸦鸣午树阴斜。”细细品味,那份炎炎烈日下的清凉,一点不输时令美食给人带来的满足。在明代,江南一带讲究大暑吃莲子、饮荷叶茶,取的是“清心祛暑”的美意。直到今天,很多地方还保留着这些独特的避暑小食,既是解渴,更是消夏的仪式感。

大暑必吃“老三宝”:面条、绿豆、鸡蛋

要说哪个节气最懂得吃,那真的要数大暑了。世世代代,一些必不可少的“避暑宝贝”,既顺应了自然,也养厚了人心。

大暑三宝之一:凉拌面——盛夏灌顶的柔软清凉

头伏吃面,暑气自消。这种讲究自古传下,一碗滑溜溜的面条,是中国人炎夏里的治愈系清凉。大暑一到,东北、山东至江浙一带都流行“伏日吃面”。有趣的是,说来也许只是碗清汤挂面,但在乡愁和节气的加持下,味道愈发动人。

家常做法推荐:新鲜面条下锅,大火煮熟捞出,用凉白开或冰水快速过一遍,去掉面粉糊气。拌好蒜蓉、酱油、醋、花椒油,撒点香菜黄瓜丝,拌匀就是一碗清爽又省心的凉面。可佐鸡蛋、西红柿、卤牛腱,便成夏天的大餐。这样一碗凉面,比任何语言都能安抚燥热的心情。

大暑三宝之二:绿豆——清凉解暑的老朋友

“绿豆汤煮锅头,暑气消个够。”家乡的大人总说,大暑要喝绿豆汤,驱走体内“火气”,夏天才过得稳妥安心。绿豆是乡下人家的消暑“法宝”,一锅煮开,院里都是清香气息。

家常做法推荐:绿豆提前泡上一夜,开水滚烫后倒入绿豆,小火慢熬至酥烂,捞出可加冰糖、桂花;爱吃稠一点的,就多煮一会儿,也可以做成绿豆百合汤。南方人花样多,有的在绿豆汤里丢几熬好的薏米,有的拌入凉粉,小孩大人都一扫暑气。

大暑三宝之三:鸡蛋——夏日的美好寓意

鸡蛋虽常见,但在很多地方是大暑必不可少的一味“节气菜”。老话讲“头伏吃蛋,福气连连”,大暑这天,无论蒸还是煮,家里总会留下一碗鸡蛋,寓意“圆满”“清吉”。

家常做法推荐:鸡蛋煮熟剥壳,蘸一点盐花直接吃,是最质朴的味道。若要讲究些,可以做蛋花凉面——煮面时打个蛋花,撒上葱花和芝麻,是老人孩童口里“越吃越开胃”的法宝。鸡蛋不但象征着圆满,也是暑天补气的贴心物。

顺时而吃,顺势而安,大暑三宝既是舌尖美味,也是人心静谧的法门。

大暑的热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在热里丢了从容的心。其实,只要安下心,照着节气的生活慢慢走,热天也能过得妥帖安稳。一碗面,一锅绿豆汤,几个鸡蛋,一家人围桌而坐,话里带着暑气,也带着温情。老祖宗留下来的仪式不是束缚,而是最温柔的提醒——再热的夏天,烟火气也不能丢。“顺天应时,热中藏凉”,这才是中国人最擅长的生活智慧。

今年的大暑,你家有没有吃齐“老三宝”?还有哪些从小到大让你念念不忘的避暑小物小事?不妨在留言里说说,也许,你童年的清凉夏日,正是别人羡慕的美好。

/ 下一篇文章: /

今日六月廿八,大暑已至,"3吃2做"要记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