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今日六月廿八,大暑已至,”3吃2做”要记牢


大暑,这个名字听着都有一股子暑气直冲脑门。早在两千多年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就写:“大暑,乃炎热之极。”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农人的一道关口。田里稻谷灌浆,瓜果登场,天气则惯会使小性子,一会儿艳阳高照,一会儿暴雨突降。

历史上,大暑也是满堂风俗与诗意。唐人白居易有诗说:“大暑来时风有信,绿阴满地日光稀。”意思是,虽说热得煞人,但草木最繁盛,蝉鸣最泼辣。你可曾想过,有一年《清嘉录》记载苏州人家,大暑这天不用锅灶,一律吃“冷淘面”,既图凉爽,又是解暑的老法子。福建福州一带则要“拜食五果”,选应季的瓜果祭祀祖先,祈求健康平安。

有趣的是,有些地方把大暑当成“晒节”。江西、湖南、江苏一带,谁家都要在大暑头天把衣物、被褥、书籍一股脑搬出去晾晒。在这些熏得发烫的被褥和翻晒的旧书里,藏的其实不是物件的霉味,而是子孙后代对好运、平安的希冀。这股“晒”的风俗,几乎成了大暑的标志性画面——一排排棉被、几只猫慵懒地卧在上面,炽烈里的柔情,却是最人间的烟火味。

大暑诗中有画,画中有菜。比如明代诗人张新之在《大暑诗》中写:“新瓜初上市,蝉噪草木深”,瓜果和蝉鸣一起,把大暑的韵味刻得分外入骨。

3样大暑必吃,都是清爽人情味

一、绿豆汤——夏天的清凉“烟火”

“绿豆汤煮一锅,暑气自然削一多。”大暑怎能少得了它?南北各地虽说做法有些不同,但家家户户有绿豆,谁都能叮咚一碗。绿豆汤和中国夏天的关系,就像西瓜和蒲扇,是从小喝到大的守夏老友。小孩子一听“绿豆汤煮好了”,比中了小奖还高兴——那碗淡淡的青翠色,滑过喉咙就是半个夏天的温柔。

家常做法:绿豆提前泡发,淘净后加足水,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转小火慢慢煮至软烂。喜欢清口的,捞起绿豆单喝汤;更喜欢粘稠点的,就连豆带汤一块吃。南方人习惯加点冰糖,北方人则偶尔丢几粒陈皮增香。无论哪种,都是人间至味。

绿豆汤,在家风里是纳凉,是讲究,也是大爱。“一碗绿豆汤,家人一夏安。”这是生活的仪式感,更是心头的踏实。

二、清炒苋菜——当天最新鲜的蔬菜就是最好

大暑苋当家。俗语有云:“六月苋,赛人参。”此刻正是苋菜最嫩、最甜的时候。无论紫苋还是青苋,拎一把回家,锅里热油快炒,撒点盐,蒜片爆香,出锅就是一盘翠绿又带着自然泥土香气的小炒,看着就叫人心头一亮。苋菜的爽滑柔软,像是为盛夏准备的小惊喜。

做法极简:苋菜摘去老根,洗净切段,热锅下油,爆香蒜末,苋菜大火快炒,快出锅时撒盐,断生即盛。夏天最讲究清淡,苋菜这一味,最能压住闷热。

入口的苋菜,不仅是时令美味,更像家里老人关切的叮咛:“吃时令菜,顺天哺人。”这种观念,代代传下,成了最珍贵的饮食智慧。

三、面条——头伏面,入伏后更香

大暑头两天,正值三伏,小孩子贪凉,大人多了个仪式,是吃“伏面”。北方流行冷面、油泼面,南方则卧一碗素菜荤汤。伏天吃面,据说是顺应时节,不让脾胃“泄了底子”。一口清清爽爽的面条下肚,不仅是饮食,更是生活节奏的安放。

家常做法:新鲜面条煮熟过冷水,调佐料按口味可选芝麻酱、蒜泥、黄瓜丝等。热天吃冷,凉快顺气;若想有点热乎劲儿,也可以烫一小碗荤汤,把面搅进去,汗一头,暑也一身舒畅了。

“头伏吃面,福气连连”,这是老辈人的祝愿,也是一种朴拙的安慰。

2件大暑该做的老传统,藏着几代人的好日子经验

一、晒衣晒被,晒书画——“晒”出阳光好运

大暑正午,是一年阳气最足的时候。父母一大早就张罗着拎出冬天的被褥、厚衣裳,挂在院里、屋檐下,晾个透亮。哪怕是老照片里,院子犄角落里晾满花棉被、绒布衣的画面,也让人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晒书画则是读书人的讲究。老家书橱里的经典、老画册,翻出来摊在席上,让夏天的阳光去浸润。老人们说,“晒一晒,晦气走,旧气尽。”其实就是用大自然的力量,把家里的物什和小日子都清清爽爽地重头再来一遍。

小妙招:晒被晒衣要选中午11点到下午2点,阳气最旺,物件最易通体干透。晒的,是霉味,也是烦闷心气。

二、静心养气,避急避躁——情绪里的消暑方

大暑天,最忌燥热,许多人脾气容易急躁。家里老人素来交代,这几天要尽量多坐少动,不发无名火,不与人争吵。以静制动、以缓解骤,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心凉消暑”法门。尤其是入伏第二天,气温飙升,心气难耐,更要记得及时“凉凉心”。

“大暑时节,不仅要降体温,更要降下自己的心火——最热的人间,最需要温情的降温。”

“3吃2做”背后的文化逻辑:顺时而为,烟火见长情

十里不同乡,风俗各有细致入微的门道。到了大暑,中国人的传统总是强调顺应四时。三种食物、两项家务,既有时令的必然,也有老一辈的处世经验。绿豆汤消暑,苋菜顺口,面条添喜气,这是借助自然馈赠满足口腹,实则也是把那份踏实和安稳传递下去。

民俗里,“三吃”润身,“二做”安心,都是一种宽慰自己的方式。家人齐聚,锅台炊烟,衣被晒满院子,仿佛再热再燥的日子,只要有人陪,日子再无不顺。更妙的是这种仪式感,本身就是安顿身心的法宝——蒸腾的暑气里,晒出温柔,煮出踏实,留住岁月的甜意与稳妥。

人间最怕的不是酷暑,而是没有烟火和心意的夏天。大暑三吃二做,看似琐碎,却是中国人最质朴、最深情的生活答案。每一道时令菜、每个民俗整理的动作,都是把日子过细,把关怀落地。

如果说盛夏是一场考验,那么那些老讲究就是一把好用的遮阳伞。愿每个忙碌的人,能在最热的日子里,吃到当季的蔬菜、喝到家里的凉汤,在晒满衣被的庭院里找到安稳和欢喜。不必争强好胜,也不用抱怨太热,“顺应天时,静养心气”,就是对自己、对家人最温柔的体贴。

/ 下一篇文章: /

今日六月廿七,传统讲究:家家“晒伏姜”,备战三伏防寒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