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保健
喝酒脸红不是酒量差!亚洲人常见的 “红脸”,竟是基因在预警健康风险
在朋友聚会、家庭聚餐等场合,总能看到一些人刚喝几口酒,脸颊就迅速泛起红晕,甚至蔓延到脖子和耳朵,这种 “喝酒脸红” 的现象在亚洲人群中格外常见。不少人会调侃 “脸红的人酒量差,喝一点就上头”,也有人误以为 “脸红是酒品好,说明身体在快速代谢酒精”。但事实上,喝酒脸红与酒量好坏毫无关系,而是由体内一种名为 “乙醛脱氢酶” 的关键酶类缺乏导致,背后更是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长期忽视甚至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要弄明白喝酒脸红的原理,首先得了解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当我们喝下酒精(乙醇)后,肝脏会启动 “两步代谢法”:第一步,乙醇脱氢酶会先将乙醇分解为乙醛;第二步,乙醛脱氢酶会将具有毒性的乙醛进一步分解为无毒的乙酸,乙酸最终会通过尿液、呼吸等方式排出体外,完成整个代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乙醛是至关重要的 “中间产物”—— 它不仅具有刺激性,还会扩张血管,尤其容易作用于面部毛细血管,导致血管充血,从而出现脸红的症状。

而喝酒脸红的人,恰恰是在代谢的 “第二步” 出了问题。他们体内的乙醛脱氢酶存在活性不足甚至完全缺乏的情况,无法及时将乙醛转化为无毒的乙酸。这就导致乙醛在体内不断堆积,除了引发脸部潮红,还会带来心跳加速、头晕、恶心、皮肤瘙痒等不适症状。更关键的是,这种乙醛脱氢酶的缺陷并非后天形成,而是由基因决定的 —— 亚洲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乙醛脱氢酶基因变异,其中以东亚人(中国、日本、韩国等)的比例最高,这也是 “喝酒脸红” 在亚洲人群中更为常见的核心原因。所以说,喝酒脸红不是 “面子挂不住”,而是基因在 “罢工”,无法正常完成乙醛的解毒工作。
很多人对喝酒脸红存在认知误区,认为 “多喝几次就能练出酒量,克服脸红”,甚至有人会强迫自己 “扛一扛”,试图通过反复饮酒让身体适应。但这种做法完全是在 “拿健康赌运气”,因为基因决定的酶缺陷无法通过后天 “锻炼” 改变,反复饮酒只会让乙醛在体内持续堆积,对身体的伤害不断叠加。乙醛作为明确的 “2 类致癌物”,长期在体内蓄积会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刺激细胞发生异常增殖,进而增加患上食道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的风险。

日本东京大学曾针对 “喝酒脸红人群” 做过一项长达 10 年的追踪研究,结果令人震惊:存在乙醛脱氢酶基因变异的人群,若每周饮酒次数超过 3 次、每次饮酒量超过 50 毫升,其罹患食道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近 10 倍;即便饮酒量不大,只要长期坚持饮酒,患癌风险也会比不饮酒的同基因人群高出 3-4 倍。研究人员解释,乙醛对食道黏膜的刺激具有 “累积效应”,每一次饮酒导致的乙醛堆积,都会给食道细胞带来一次 “损伤打击”,长期下来,正常细胞发生突变的概率会大幅增加,最终诱发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