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季养生

农历七月初三养生攻略:顺应天时,拥抱安康


        在古老的华夏历法中,农历七月有着独特的地位,它被称为 “兰盆月”,又因与中元节临近,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连接人间与祖先、天地与四时的关键月份。《广群芳谱》曾记载:“七月者,秋之序,收成启户,慎其始也。” 这表明七月是一年迈向成熟收获的起始点,关乎全年的粮食、健康与平安。

        七月初三,恰值 “处暑” 前后,此时暑热逐渐消退,然而湿气却依旧弥漫。老祖宗秉持 “顺天应时” 的理念,坚信人的衣食住行只有与天地气机的运行相契合,方能减少疾病的侵袭。民间流传的 “七月三,吃三样,身轻安;避两事,少病殇”,这短短数语,既是先辈们在饮食起居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

 

        据《岁华纪丽谱》记载,在七月初三这天,部分地区会举行小型的祭祖仪式,人们借此祈求祖灵庇佑,驱邪纳福。与此同时,关于饮食与禁忌的习俗也传承至今,其中明确了必须食用的三样食物,它们具有驱暑补气、润燥养身的功效;而需要避开的两件事,则是为了预防疾病、避免灾祸,顺应 “秋气收敛” 的自然规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这个古老日子里老辈人的 “3 吃 2 不做” 规矩,并详细了解其做法与背后的科学依据,以便在现代生活中合理运用。

一、3 样必吃的时令食物

吃藕 —— 清热解暑,心境如水

        七月,荷花渐谢,鲜嫩的莲藕应季上市。在古代,莲藕被视作 “君子之食”,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象征着高洁的品行。《本草纲目》中记载藕具有 “清热生津,止渴凉血” 的功效,民间也流传着七月初三吃藕,能够驱散夏季余热,让人心气平和,达到 “心如莲净” 的说法。

 

        为大家推荐一道美味的冰糖桂花藕(3 – 4 人份):准备莲藕 500 克、冰糖 150 克、干桂花 5 克(若没有干桂花,也可用糖桂花 20 克替代)以及适量清水。先将莲藕去皮洗净,可以切成厚片,也可保留整段(依个人喜好选择);接着在锅中加入清水与莲藕,大火煮开后,撇去表面浮沫;随后转至中小火,放入冰糖,持续炖煮,直至藕色变得透明,汤汁浓稠;出锅前撒入桂花,搅拌均匀。待放凉后,放入冰箱冷藏 2 小时,口感会更加清凉绵软,是一道美味又养生的佳肴。

吃黄豆芽 —— 补气健脾,迎秋养收

        七月刚入初秋,民间素有 “发豆芽培元气” 的说法。《随息居饮食谱》中提到:“黄豆芽,健脾利湿,宽中益气。” 此时,暑湿之气尚未散尽,秋燥却已悄然来袭,食用一盘黄豆芽,既能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又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为即将到来的秋季储备充足的精力。

 

        蒜蓉炒黄豆芽(2 – 3 人份)做法简单又美味:准备新鲜黄豆芽 300 克、大蒜 6 瓣(切末备用)、食盐 3 克、植物油 20 毫升、生抽 10 毫升。首先将黄豆芽的根须去除,洗净后沥干水分;锅中倒入植物油,烧至温热时,放入蒜末爆香;随即转至大火,迅速下入黄豆芽进行翻炒;接着加入食盐和生抽调味,继续翻炒至黄豆芽断生(大约 1 – 2 分钟即可),便可出锅装盘。这样炒制的黄豆芽能最大程度保持其清脆的口感,让人食欲大增。

吃梨 —— 润燥生津,安肺养心

        秋季在五行中属金,对应人体的肺脏,而秋燥之气极易损伤肺脏。梨,素有 “果中甘露” 的美誉,在《食疗本草》中被记载为具有 “润肺凉心,消痰降火” 的作用。老辈人常说,七月初三吃梨,是为 “秋日安肺” 提前做准备。

 

        冰糖炖雪梨(2 人份)是一道经典的润肺甜品:准备雪梨 2 个、冰糖 50 克、枸杞 10 克(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添加)以及适量清水。先将雪梨洗净,去除果核,可切成块状,也可将中间掏空;在鸡蛋大小的陶盅或碗中放入梨块、冰糖和枸杞,加入适量清水;然后隔水炖煮 30 – 40 分钟。出锅后,趁温热食用,口感清香甘润,既能享受美味,又能滋养肺部,在初秋时节为身体带来一份贴心的呵护。

二、今日宜做一事 —— 祭祖敬先

        七月初三,正值许多地方农闲之时,老辈人会选择在这一天举行小祭祖仪式。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向先人 “请安问好”,汇报夏收的情况,同时虔诚地祈求秋收能够大吉大利。古籍《礼记・祭统》中提到:“秋祭以报功。” 这一仪式不仅是对先人的感恩与缅怀,更是家族凝聚力得以延续的重要体现。

        在现代社会,祭祖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年轻一辈提供了情感寄托的渠道,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家族的传承与自身肩负的责任;庄重的仪式感能够稳定人们的心境,有效减少焦躁与不安等负面情绪;同时,这也是对 “慎终追远” 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对于没有条件前往祖坟祭祀的朋友,也可以选择在家里摆放一张祖先的照片,准备三杯清茶,点燃一支香,在心中默默默念感谢与祈愿之词,这同样是一种真挚且有效的 “祭祀” 方式,能够传递对先人的思念与敬意。

三、今日忌做一事 —— 忌大喜大怒

        七月初三处于夏秋交替的特殊时期,气候复杂多变,人体的阳气开始逐渐收敛,阴气则慢慢滋生。古人认为,此时人的心神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波动。《黄帝内经》中指出:“秋三月……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 倘若在这一天情绪出现大喜大怒的剧烈波动,就会扰乱心气,极有可能导致 “秋病” 提前发作。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情绪的剧烈起伏会对自主神经系统造成强烈冲击,进而影响心脏功能与血压的稳定,尤其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风险更为显著。在季节交替之际,人体的免疫力本就相对较弱,此时更需要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

 

        为了避免情绪失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实用的方法。当遇到令人兴奋或恼火的事情时,先深呼吸三次,让自己的情绪得到缓冲后再做出回应;晚上休息前,可以泡一盆温水脚,通过温热的刺激缓解身体的紧张感,放松身心;睡前尽量减少观看刺激性的新闻、视频,改听舒缓的轻音乐,这样更有利于营造安静祥和的氛围,帮助我们安然入眠,以平和的心态度过这一特殊的日子。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这些日子与规矩,并非封建迷信,而是他们在长期与四季更迭打交道的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出的宝贵生活智慧。在今天这个农历七月初三,不妨依照 “3 吃 2 不做” 的传统,为自己和家人精心安排一顿营养丰富的餐食,举行一场庄重的祭祖仪式,度过一段平静祥和的时光。品尝一份清凉的莲藕以补充水分,来一盘黄豆芽培育元气,再用一碗雪梨汤滋润肺部;动手进行祭祖活动,表达对先人的追思;稳住内心,保持平和的情绪,不喜不怒。让我们在遵循传统的过程中,汲取其中的养生智慧,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与幸福增添一份保障,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未来的生活。

 

/ 下一篇文章: /

处暑后七月初三养生:顺 “破日” 时序,品时令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