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季养生

末伏养生:闯过三关,避开三忌,安稳衔接夏秋


        末伏,作为三伏天的最后阶段,自 8 月 9 日持续至 8 月 18 日,共计十天。这短短十天不仅是季节交替的关键期,更是人体阴阳平衡转换的重要节点,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健康问题。想要平安度过这段时间,需重点关注三大健康关卡,遵循科学的养生建议,为秋季健康打下基础。

一、末伏健康三大关卡:逐个击破保平安

        气温关:警惕心血管病与中暑

        末伏高温依旧持续,对血液循环系统是不小的挑战,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同时,经过前两伏的消耗,人体免疫力下降,也更易中暑。
        应对之法可从穴位按摩入手:常按极泉穴(腋窝顶点),能理气护心,促进气血循环;按摩足三里穴(膝盖下方约四指宽处),则可强身健体、调理脾胃,为身体筑起 “防护墙”。

        脾胃关:守护消化防疾病

        末伏湿气仍重,易困阻脾阳,导致食欲不振、腹胀等不适,若脾胃受损,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推荐饮用山药薏米粥:取薏米、山药、白扁豆、赤小豆及白豆蔻同煮,既能健脾胃,又能化湿气,让肠胃在湿热中保持清爽。

        干燥关:抵御秋燥护呼吸

        随着秋季临近,空气渐干,易引发风燥感冒、呼吸道疾病及过敏症。
        缓解干燥可常饮两款粥品:银耳百合粳米粥能清心润肺,让呼吸道保持湿润;黑芝麻粥则有助于通便润燥,从内到外对抗秋燥。

二、末伏养生三不要:避开雷区少生病

        不要过早穿厚衣

        “春捂秋冻” 有道理,秋天不宜过早添衣,适当的寒冷刺激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但需注意,若气温急剧下降,应及时加衣,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或调节功能较差的老人,更要谨慎应对温差。

        不要过食辛味食物

        立秋后,辛味食物易助长肺气,引发上火、便秘等秋燥症状,建议减少摄入。可适当多吃酸味食物(如葡萄、山楂),以收敛肺气、预防秋燥,同时保证充足饮水,多吃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果蔬。

        不要贪寒凉物

        末伏昼夜温差增大,猛吹空调、过量吃冷饮会损伤脾胃阳气。建议少碰生冷,适量进行温和运动(如太极拳、瑜伽),既能振奋阳气,又能促进脾胃运化,让身体逐步适应季节变化。

三、末伏养生三推荐:应时食材助安康

        蔬菜推荐:莲藕

        “秋藕最补人”,此时的莲藕能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它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及膳食纤维,有助于缓解便秘。搭配银耳或黑木耳食用,滋补效果更佳,是末伏餐桌上的 “润燥能手”。

        水果推荐:梨

        秋梨鲜嫩多汁,被誉为 “天然矿泉水”。生吃可缓解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咽喉干痒痛;煮熟后(如冰糖蒸梨)则能滋阴润肺、止咳祛痰,是对抗秋燥的 “天然良药”。不过脾胃虚寒者需慎食,以免引起不适。

        肉类推荐:鸭肉

        鸭肉性凉,能滋阴养胃、利水消肿,适合末伏燥热未消时食用。体质较弱者熬鸭汤时可加山药、莲子,增强滋补效果;女性则可加入百合、玉竹,兼顾养颜护肤,让营养与美味兼得。

        末伏养生的核心在于顺应自然规律,注重阴阳平衡。通过应对气温、脾胃、干燥三大关卡,避开穿衣、饮食、贪凉的误区,再搭配应时食材,便能有效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平稳衔接夏秋。让我们在这最后的伏天里,用心呵护身体,静待秋高气爽的到来。

 

/ 下一篇文章: /

立秋夜来香汤:一碗藏着暮色的鲜,把花香炖进舌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