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30 日正式踏入中伏,老辈人常说 “中伏一只鸡,一年好身体”,这背后藏着顺应时节的养生智慧。三伏天里,高温裹挟着湿气,人稍动就汗流浃背,身体里的 “元气” 也随汗液悄悄流失,很容易觉得乏力、精神不济。而鸡肉作为温和滋补的 “白肉” 代表,不仅富含优质蛋白,还容易被肠胃消化吸收,恰好能帮身体补回流失的能量,妥妥贴合中伏 “清补” 的需求。

古人讲究 “以热制热”,大热天喝碗热腾腾的鸡汤,逼出一身透汗,反而会觉得浑身通透,把积在体内的寒湿邪气悄悄赶跑 —— 这才是 “伏补” 的精髓。不过,“伏鸡” 不是随便做都合适,关键要 “清补忌腻”,让身体舒舒服服吸收滋养。下面就分享三道我家厨房常做的 “伏鸡” 食谱,道道有滋味,还能帮你安稳度中伏。
乌鸡本身就自带滋阴属性,搭配铁皮石斛、山药、黄芪等食材,既能补气血,又不会像大补汤那样油腻,特别适合中伏天总觉得乏力、出虚汗、口干舌燥的人。
材料:乌鸡半只、铁皮石斛(鲜条 3 根或干品 10g)、山药 1 根、红枣 6-8 颗、黄芪 10g、枸杞 1 小把、姜片、盐适量。
做法:
- 乌鸡洗净剁块,凉水下锅焯出血沫,捞出用温水冲净;
- 山药去皮切段(怕痒可以戴手套),红枣、黄芪、铁皮石斛(干品提前泡 10 分钟)、枸杞简单冲洗;
- 除枸杞外,所有材料放进砂锅,加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撇去表面浮沫,转小火慢炖 1.5-2 小时;
- 出锅前 15 分钟撒入枸杞,加少许盐调味就好。
这锅汤清亮不腻,乌鸡的鲜、山药的绵密、红枣的微甜融在一起,喝下去从喉咙暖到胃里,五脏六腑都像被温柔熨帖过。一碗下肚,乏力感慢慢消散,就像给身体充了电,元气一点点回来。
中伏天厨房像 “蒸笼”,不想烟熏火燎的话,“蒸” 菜绝对是首选。这道蒸鸡块最大程度保留了鸡肉的鲜嫩和蔬菜的清甜,营养不流失,还不用守着灶台,特别省心。
材料:鸡腿或鸡翅根 3 个、干香菇(提前泡发)、胡萝卜半根、山药半根、姜丝、葱段、生抽、蚝油、料酒、淀粉、香油少许。
做法:
- 鸡块洗净,用生抽、蚝油、料酒、姜丝、少许淀粉抓匀,腌制 15 分钟让它入味;
- 泡好的香菇切小块,胡萝卜、山药去皮切滚刀块(别太薄,蒸软后口感更好);
- 找个深盘,底部铺一层胡萝卜和山药块,上面码上腌好的鸡块和香菇,淋一点点泡香菇的水(别太多,避免太湿);
- 蒸锅水烧开,把盘子放进去,大火蒸 20-25 分钟(鸡块大就多蒸 5 分钟),出锅后撒点葱段,淋几滴香油提香。

蒸好的鸡块鲜嫩多汁,香菇的浓香渗进肉里,山药和胡萝卜炖得软软的,自带甘甜,和鸡汁拌在一起,拌米饭能多吃半碗。不用炒菜不用炖汤,蒸好就能吃,是伏天 “懒人” 的养生好选择。
中伏天容易没胃口?这道红烧鸡块就是 “开胃神器”!小公鸡肉质紧实有嚼头,红烧后酱香浓郁,青椒的微辣刚好中和油腻,一口下去,胃口瞬间被打开。
材料:小公鸡半只、青椒 2-3 个、姜片、蒜瓣、干辣椒(不吃辣可省)、八角 1 颗、生抽、老抽、料酒、糖、盐。
做法:
- 公鸡剁成小块,冷水下锅加料酒、姜片焯水,撇去血沫后捞出沥干;
- 锅烧热倒油,下姜片、蒜瓣、八角(干辣椒)爆香,倒入鸡块大火翻炒,直到表皮微微发黄(逼出一点油,吃着不腻);
- 烹入料酒去腥,加生抽提鲜、少许老抽上色(别多,避免太咸),放一点点糖中和味道,翻炒均匀;
- 加热水没过鸡块,大火烧开后转中小火焖煮 20-25 分钟,直到鸡肉软烂;
- 最后开大火收浓汤汁,倒入青椒块快速翻炒至断生,尝下咸淡,适量补点盐就可以出锅了。
浓郁的酱汁裹着紧实的鸡肉,青椒的清爽微辣刚好解腻,往热腾腾的白米饭上一浇,扒拉两碗饭都不在话下。这道 “米饭杀手”,能让没胃口的你,在中伏天也吃得满足又舒服。

中伏是三伏天里最关键的养生阶段,别错过吃 “伏鸡” 的好时机。选一道喜欢的食谱,炖一锅汤、蒸一盘菜,或是炒一份红烧鸡块,把热腾腾的滋养吃进肚里,让身体蓄满能量,舒舒服服度过中伏,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