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保健
为什么不能代替阿司匹林,有什么区别?
虽然两药有相似之处,但并不能替代使用。在有些文献中,三七的抗血小板作用可能还优于阿司匹林,但两者的成分、作用机制完全不同,临床证据也相差很多,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两者所处的地位不同。
一、两者有效成分不同
三七是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茎,其成分有三七皂苷、黄酮、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现代的医学研究发现,其可以抑制血小板的黏附作用,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而且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等不同,会造成三七有效成分显著差异,长期治疗时疗效不稳定。
阿司匹林只有单一成分乙酰水杨酸,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上的环氧化酶发挥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作用机制清晰明确,而且获取方便,药效稳定。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往往需要长期用药,使用阿司匹林更为稳定可靠。
二、临床证据两者差异较大
一种药物的使用,其临床证据非常重要。从发现阿司匹林有抑制血小板的作用开始,到现在已经有数十万例患者参与了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心肌梗死、脑梗塞、血管性死亡等疾病的风险,而且这些证据也写入了各大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
三七的临床证据则薄弱得多,只有部分基础研究和小规模临床试验显示三七提取物可能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但存在样本量小、设计不严谨、缺乏随机对照试验等问题。所以三七目前只作为心血管疾病的辅助用药,无法代替阿司匹林成为核心用药。
三、用药时两者风险不同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明确,长期用药时有出血风险增加和消化道损伤,在用药时控制血压(收缩压低于160mmHg)、联合制酸剂(兰索拉唑、雷贝拉唑、雷尼替丁等),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风险,在用于二级预防时,获益远大于风险。
三七作为天然中药材,主要用于跌打损伤导致的瘀血肿痛,也用于“三高”等慢性病的辅助治疗,正常剂量服用时安全性较高,不过长期用药的影响缺乏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