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季养生
霜降养生:顺时调护,应对秋冬过渡的气候挑战
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不仅标志着深秋景象的全面显现,更带来 “冷” 与 “燥” 的双重气候挑战。此时冷空气南下愈发频繁,昼夜温差可达 10℃以上,早晨地面常出现白霜,夜晚气温多降至 5℃以下,人体易因温差骤变引发感冒、关节不适等问题;同时,深秋干燥的气候并未消退,空气中湿度降低,人体水分流失加快,“秋燥” 症状反而可能加重,表现为口干舌燥、皮肤瘙痒、大便干结等,与逐渐转冷的天气形成 “燥寒交织” 的特殊环境,对养生保健提出更高要求。
从物候角度看,霜降时节 “百草尽枯、秋叶翩飞”,自然界万物进入收敛状态 —— 蜂蝶隐匿、蜇虫休眠,这种 “藏” 的特性也为人体养生提供了遵循方向。中医认为 “天人相应”,此时人体应顺应自然规律,从 “秋季养收” 逐步过渡到 “冬季养藏”,在饮食、运动等方面做出调整,既要抵御寒冷侵袭,又要缓解秋燥困扰,为即将到来的冬季打下健康基础。

霜降饮食需紧扣 “燥寒交织” 的气候特点,采取 “滋阴润燥为主,兼顾温养散寒” 的策略,既要缓解秋燥引发的津液不足,又要预防冷空气带来的脾胃虚寒。
在滋阴润燥方面,可多食用梨、银耳、百合等温润食材,比如用雪梨搭配川贝炖煮,或用银耳、莲子、枸杞熬制甜汤,既能补充人体水分,又能滋养肺阴 —— 中医认为 “肺主皮毛”,肺阴充足可缓解皮肤干燥、口干咽燥等问题。同时,芝麻、核桃等坚果也是霜降养生的佳品,芝麻能润肠通便、滋养肝肾,核桃可温肺定喘、润肠通便,适合作为日常零食,帮助改善秋燥导致的大便干结。
针对逐渐转冷的天气,饮食需适当增加温性食物,但需避免过度温补导致 “上火”。可选择羊肉、牛肉、栗子等温和滋补的食材,比如用栗子与鸡肉同炖,既能温补脾胃、增强抵抗力,又不会像辣椒、生姜那样刺激身体;脾胃虚寒的人群还可在煮粥时加入少量生姜、红枣,帮助温暖脾胃、促进消化。需特别注意的是,霜降饮食应避免生冷食物,如冰镇饮料、生鱼片等,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加重腹泻、腹痛等不适。
霜降时节的运动调养需遵循 “收敛” 原则,既要保持适度活动以增强体质,又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阳气耗伤,尤其要注意运动时间与强度的把控。

从运动时间来看,此时早晨气温较低、雾气较重,过早外出运动易吸入冷空气与污染物,建议选择上午 9-10 点或下午 3-4 点,待阳光充足、气温回升后再进行运动;运动前需做好充分热身,比如进行 5-10 分钟的关节活动、快走等,避免因肌肉僵硬、关节受凉引发损伤 —— 霜降后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减缓,若热身不足,易出现膝盖疼痛、腰部不适等问题。
在运动强度与类型上,应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高强度的力量训练或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以快走为例,每次运动 30-40 分钟,心率控制在每分钟 100-120 次为宜,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又不会过度消耗体力;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运动则更贴合 “养收” 理念,通过缓慢的动作、均匀的呼吸,帮助调节气血、放松身心,同时避免因运动出汗过多导致津液流失,加重秋燥症状。
运动后需及时保暖,避免出汗后吹风受凉 —— 可随身携带干燥毛巾,运动后擦干汗液,更换潮湿衣物;同时适量饮用温水,补充运动中流失的水分,但需避免饮用冰镇饮料,以免刺激肠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