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不管多节俭,发霉的筷子案板要扔掉,别因小失大


厨房里的一件件器物,远不只是烧饭做菜的工具。它们是家与家的纽带,是岁月的记账本。早在周礼时期,古人就讲究“祭祀用新器”,因为器物新净,方能承载对天地祖先的敬畏和祝愿。以新器求吉祥,寓意生活日日新、家风代代顺。

《礼记》里曾记载:“食器有裂,弗用。”意思是说,食用器皿只要有了裂缝、异色或不洁净,就该更换,不宜再用。诗人苏东坡也在《与子由渑池怀旧》中感叹,“人生如寄,万事无常”,小到一双筷子,都有各有限定。用具的“断舍离”,正是对过往的温情告别,也是对日常起居的珍视和爱护。

你若仔细留意,会发现在许多传统节气,比如小暑、处暑、立冬前后,许多地方会有“洗簸箕、晒碗筷、焐案板”的民风,祈求除旧迎新、家宅安宁。云南的白族人家,在小暑前后用热水烫洗竹器,还在案板上撒一把盐,边搓边祝愿:“霉运起,平安到”。这是古人经验的传承,也是对自然变化的尊重和畏服。

在不少江南水乡,老一辈总讲究家中筷子不能杂乱无章,断了、花了、发霉的要及时换,不然“吃亏”。旧时过年过节之前,长辈多会仔细翻检,重选新筷,说这样“新筷新运、旧器除垢”。

有趣的是,案板的界限也很分明。北方人讲究“生熟分离”,杀肉的木板归杀肉,切菜的竹板归切菜。南方家家晒案板,也是为了“晒掉霉气,晒来福气”。如福建闽南有俗语:“霉板不进新年门,盘食才有好味来。”案板得晒新净,象征年年有余、步步有安。

“新筷进门,福气也进门。”虽朴实无华,却凝结着中国人的饮食哲学和家庭观念。

三道消暑家常菜,器净味更鲜

说到厨房里的夏日味道,我总想起三道家常菜:拌豆腐、凉瓜炒蛋、绿豆百合羹。它们看似简单,背后都是一份清洁与生活的讲究。

拌豆腐:取嫩豆腐一块,切小方块,用凉开水冲洗一下。装盘,撒上葱花、姜丝、酱油、芝麻油、熟芝麻。入口即化,夏日冰凉。

凉瓜炒蛋:苦瓜去籽切片,用淡盐水泡十来分钟,挤干。鸡蛋打散,加点盐。锅烧热下油,先炒蛋至半熟,盛出,再下锅苦瓜,炒两下倒蛋液,快炒匀即可起锅。口感清新、色彩鲜亮。

绿豆百合羹:绿豆提前泡发,百合洗净。锅里加足量清水,大火烧开,改小火慢煮,等豆软百合香时,加点冰糖调味,盛入碗中,自然清甜。碗筷、案板洗净擦干,每一步都让夏日家常多一份安心。

用干净器具做饭,味道才安心。老话说:“水清鱼自跃,器净饭才香。”不信你试试,东西干净,吃起来特别踏实。

厨房的三宜两忌:细节里见大智慧

三宜:

勤检查:每周抽空看看筷子、菜板、碗盏,及时发现变色、发霉、裂纹,给厨房来一次“小体检”。

勤更换:筷子每隔一段时间更换,新品进门迎好运,别让“坏筷坏事”。案板最好定期晾晒、换新,让“福气晒进来,晦气扔出去”。

勤晾晒:用具用完及时洗净,放在通风处自然阴干。特别是梅雨季、小暑天,案板、筷子更易潮湿,用开水烫过再晒,是老一辈传下的绝招。

两忌:

忌强留坏器:筷子头出现霉点、案板角落发黑、裂纹深重时,不舍得扔,反而影响日后用餐卫生。“节俭有道,莫贪小失大”,老话说得明白。

忌混用乱用:案板要分生熟,筷子有公有私,别图省事一把用到底。花一点心思、下点工夫,就是对家人的体贴与守护。

勤俭持家,是祖祖辈辈传下的好美德,但物有好坏,也有归途。厨房里那些微小的仪式感——擦一擦案板,换一双筷子,晒一晒太阳,都是岁月温柔的安排。

/ 下一篇文章: /

【懒人版生姜红糖炒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