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今日六月十三小暑节气,老传统:”小暑吃三宝”不能忘


天光透过树叶,照得人忍不住想找一片阴凉、喝一杯冰茶。这一天,是农历的六月十三,小暑时节正扑面而来。

对中国人来说,小暑不仅仅是天气转热更灼,更是一个和家人一起守护的“时间关口”。热浪滚滚中,那些一成不变的饭菜、细水长流的家常,就是最温暖的护身符。人情与四季交织,民俗和饮食在烟火气里悄悄传递。

小暑这天,正是农忙进入收尾、而秋收的苗头才刚刚冒出来的节点。地里的庄稼经历了雨水滋润,正值丰收前的“蓄势待发”。史书里有记载:“暑,热也;小者,热未甚也。”意思是,小暑还不是最热,但埋下了盛夏火候的信号。

老一辈传下来的习俗,不是为了仪式感而仪式感,而是一种伴着汗水摸索出来的经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小暑之日,温风至,蟋蟀居宇。”其实,这也是农家人最忙碌的阶段。田间地头的孩子、屋檐下择菜的老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迎接夏天的“生机时节”。

有意思的是,一些地方还流传着“斗蛋”比赛、“簪荷叶”的清凉小活动。孩子们把水煮蛋在地上磕碰,看谁厉害;年轻姑娘则在发间簪一片荷叶,预示纯净、纳福。小暑还是诗人最喜欢写的时刻,宋代杨万里诗云:“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窗下热气未消,唯有一碗合时的家常菜下肚,才觉夏天过得踏实。

三宝盘点 小暑餐桌上的人情味

什么是“小暑三宝”?南北有别,核心不变。通常指绿豆、丝瓜、羊肉。此“三宝”,一清淡一爽滑一醇厚,阴阳互补,咸淡交融,滋养着老百姓的味蕾也牵挂着家常的温度。

一、绿豆

绿豆,可说是小暑时节的清凉代表。寓意祛暑安神,寄托了勤劳人家的愿望。绿豆最大的好处,不是冰凉,是接地气。从井水里捞出的绿豆汤,顺着舌尖凉到心底。小时候端着雪白瓷碗“咕咚咕咚”喝绿豆汤,哪怕外面热浪翻滚,都觉得快活。

简易做法:绿豆提前泡软后,清水煮沸,文火煮到裂开,加点冰糖,冷藏后即可食用。如果愿意,还可与百合、小米一同煮粥,色泽青翠,饭香四溢。

二、丝瓜

丝瓜属盛夏佳蔬,是小暑三宝里最柔嫩的那一环。它的长相平平,却有着舒服的清香和柔软的口感。老辈人说:“小暑吃丝瓜,一身轻快一夏天。”丝瓜还寓意着“顺利通达”,平平安安。民间还有个说法,农家院吃了当年新摘第一根丝瓜,秋天丰收不打空。

简易做法:丝瓜去皮切段、热锅清炒,不加太多调料,只需一点点盐和蒜末。还可搭配虾仁做汤,丝瓜丁与虾滑一锅清,色泽清丽。也可切片与鸡蛋同炒,温润滑口。

三、羊肉

别以为盛夏不宜食“热肉”。小暑乃至三伏,其实正是适宜食羊肉的节令。北方人常说“冬吃萝卜夏吃羊,年年身体硬朗朗”。小暑吃羊肉,寓意着补益身体,“以热制热”。马背民族也把这个习惯带进了民间烟火气。

简易做法:羊肉切片焯水,白萝卜、枸杞、葱段一同炖煮,文火慢炖至熟烂,姜蒜去腥,出锅撒香葱。还可做孜然烤羊肉串,简单腌制、家用烤箱也能实现,外焦里嫩,香气浓郁,夏夜啤酒的好搭档。

餐桌常备二选 食俗里还有哪些“小暑密码”?

除了“三宝”,小暑还有几样不可缺的美食。比如荷叶饭、黄鳝、糯米粽子。荷叶饭,是将大米、咸肉、鸡蛋、荷叶层层包裹,蒸熟后荷香扑鼻。黄鳝则因“伏天吃鳝鱼,一年精神足”的说法,成为江南人小暑桌上的常客。糯米粽粘黏团圆,维系童年的温情。

家常荷叶饭做法:新鲜荷叶泡软,糯米+香菇+咸肉+鸡蛋拌均,荷叶包裹后上锅蒸一小时,就能吃上一口米香和荷香交融的“略带荷塘诗意”的饭。

小暑民俗宜忌 3宜2不宜,守住家里的平安与自在

三宜

一宜吃小暑三宝。顺天时而食,绿豆、丝瓜、羊肉各有滋味,也各有祝福,老传统是“吃得顺,日子才安稳”。

二宜午睡养神。小暑日头毒,民谚有云“热天一小睡,精神润如水”。短暂午休可缓身心,夏日不疲劳。

三宜清早起,傍晚动。盛夏宜趁清晨傍晚在户外活动,既觉身轻神爽,也不易中暑。打水浇菜、院中晨练,都是陪伴夏天的好法子。

两不宜

一不宜暴饮冷饮。民间信条,“小暑多喝冷,易伤身”。虽炎热,也要有节制,冰镇西瓜、冷饮、绿豆汤一次不可贪多。

二不宜夜晚熬夜。小暑期间天热伤神,若夜晚久坐不眠,反易心烦气燥,不利于安稳过夏。

这些宜忌,其实是老一辈用经历换来的体悟。顺应节令,不贪不懒,是过好日子的动力。如今忙碌生活下,许多细节已然被淡忘,适时回头瞅瞅这些“老规矩”,总能唤起几分温情,也让人安心。

小暑其实就藏在咱们一年当中最热烈的烟火气里。那些循环往复的节气、年年必备的菜肴,闻起来是米香、菜香,细品却是父母的牵挂和老祖宗的智慧。盛夏虽热,爱与烟火却总能让人心头一凉。吃好每一顿小暑饭,就是在为自己为家人积攒热闹和底气。

/ 下一篇文章: /

今日六月初九,老人说:吃“长久菜”(韭菜),寓意健康长久